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神投稿大神投稿

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吗)

2023-11-29 17:56:47大神投稿1人已围观

简介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明清的按察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明清的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盛京将军等这些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2.明朝的官员品级制度
3.明朝都有哪些部门、官职?与现在的对应关系?

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吗)

明清的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盛京将军等这些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清代地方官制大致与明代相同,只存在着细微差距。

明代,为避免地方权力过于集中,继而威胁中央,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制,改行“三司分设”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掌全省行政事务;提刑按察使司掌全省司法监察事务;都指挥使司掌全省军事事务。三司最高长官分别是布政使(设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这就是布政使、按察使的由来。

布政使归中央六部统管,按察使归刑部、都察院统管,都指挥使归兵部、五军都督府统管,三者互不统属,谁也节制不了谁,谁也管不了谁,直接听命于中央。

如果本省发生重大事件,由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共同商议,若达不成共识,则上报中央处理,由内阁、六部共同商议,后交由皇帝做最终决定。

明中期后,由于官僚政治日益腐败,三司长官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掣肘,致使地方政令不通,日渐混乱。地方乱,则中央不稳,对于地方经济建设、赋税征收、灾民抚恤等等都需要地方长官的配合,地方长官不配合,中央对地方的政策,就很难实施下去。

地方若治理不好,则天下势必会大乱。

故而,明廷不得不经常性临时派出尚书、侍郎、都御史等京官去地方充任总督、巡抚等职,节制三司,或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情办完了,即回京交差。后来,由于明朝地方越来越混乱,南方盗起,北寇犯边,往地方派巡抚渐为常态,各省均设巡抚衙门,有权节制三司,总一省军政事务,成为地方政府实际首脑。

这就是总督、巡抚的由来。

清取代明后,清朝统治者将明代的地方机构和官制更加完善,使之更好地维护对地方的统治,故而明清地方上的机构和官职有了些许的变化,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明代的总督并非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因事而设,事毕即撤,但是到清代却成为了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除此,明代的总督出镇地方,所辖之事多是军务或粮饷,多不会涉及到民政,清代总督却是军政一把手抓,即可节制本省军事长官提督,也可节制本身民政长官巡抚,权力相对明代总督,却是要大上许多。

除此,布政使一职明清也有些许区别,在明代巡抚未成地方军政长官时,布政使权力极大,掌本省政务,直属于中央,地方无人可制衡,故而朱元璋在设布政使时,为防止布政使脱离中央的控制,便设左、右布政使,两位布政使同掌本省事,地位相等,相互制衡。此后,巡抚虽然出现,然左、右布政使却并未废除,两人依旧是承宣布政使司的共同主官。

到了清代,由于布政使已经成为巡抚的属官,且还有总督节制,故而自康熙后,除江苏设江宁、苏州两布政使外,其余各省皆只置一位布政使。

此外,在地方上,清朝还设置了一个明朝所没有的官职,那就是驻防将军。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其统治者能够入主中原,运气占据多数,要不是中原内乱、不团结,凭仅有十几万的满洲八旗,清朝想入主有百万大军的中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之后清朝虽入主中原,但其统治者却也是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的,为牢牢掌控住中原,清朝是想尽办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派遣满洲八旗分驻各省要地,控制住全国重要地区、交通要道和险要地区。

当时,这些驻扎在京城之外的满洲八旗军,其最高军事长官就是驻防将军。清廷在全国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分别冠以所在地名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等。

说完明清地方官制的区别,再具体说说他们是干嘛的。

清代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总督。有清一代,共设九位总督,分掌各省:东三省总督(辖奉天、吉林和黑龙江)、直隶总督(辖直隶)、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和江西)、四川总督(辖四川)、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和台湾)、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和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和伊犁)。

总督位在巡抚之上,为便于其管辖所属各省,清代总督多会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而名正言顺执掌本省军政事务。可节制自巡抚之下所辖各省所有官员,包括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道台、知府等,一切所辖各省事务,如军务、政务、税务、粮饷、刑狱、科举等等,总督皆有权管辖。

若要问总督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等六大行政区的第一书记。

总督之下就是巡抚。同总督一样,巡抚也会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而执掌本省军政事务,及节制本省所属官员。一切本省事务,诸如军务、政务、税务等等,巡抚皆有权管辖。

除此,总督虽位在巡抚之上,然而巡抚却不是总督的属官,他们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两人都直属于中央,总督可节制巡抚,巡抚亦可制衡总督,两人都有监察、弹劾之权。遇到本省有重大事件,需由督抚两人共同商议,达成共识后,方可实施,若达不成共识,则上报中央。

若要问巡抚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巡抚之下就是布政使。布政使协助巡抚执掌本省赋税、徭役、科举等民政事务,同时“帅府、州、县官,廉其录职能否,上下其考,报督、抚上达吏部”,并负责考察本省官吏廉政与否,勤政与否,上报督抚。

若要问布政使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长。

按察使位在巡抚、布政使之下。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负责本省司法监察邮驿诸事,同时“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乡试充任监试官,三年大计(考核地方官政绩)充任考察官,秋审充任主稿官。

若要问按察使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法院院长、省司法厅厅长、省检察院院长兼省公安厅厅长。

盛京将军,是统辖奉天的最高军政长官,执掌奉天地区的所有军政事务,包括民政、军政、财政等事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三省并未设省,故而没有巡抚、总督一说,当时东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驻防将军,其中奉天地区的就是由盛京将军执掌,是为最高军政长官。

若要问盛京将军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明朝的官员品级制度

明代总督不是定制,最出名是东南总督胡宗宪,号称明代的天下第一总督,主要是为了大家倭寇而设立的,管辖东南七省的军政大权。

清代总督成了定制

直隶总督,辖直隶省,治保定;地位最高,为总督之首,后来直隶总督又兼北洋大臣,权势更重;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晚清两江总督又兼南洋大臣,权势也日重;

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治广州;

湖广与两广地位相当,总督权势也相当,只是晚清两广 地位日渐重要,地位在湖广之上;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治福州;

四川总督,辖四川省,治成都;

此二处总督权势地位相当;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治西安,地位较闽浙稍

低,晚清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陕甘地位只在直隶与两江

之下,又当别论;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治昆明,地位最为低下

为总督之末;

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管辖黑龙江,吉林,奉天三省

,治盛京。

统辖数省军政大权。

不论是明清都是绝对的封疆大臣。

军事上相当于个军区司令,政治上差不多类似于政治局委员吧。

明朝都有哪些部门、官职?与现在的对应关系?

哎!、放假T.T那SB又是那啥咱不懂啥啥制度哇= =你自己看吧、泪奔明朝

后有“内阁”出现。(明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丞相官,诏永为例。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等于是皇帝兼首相。置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兼理文字。明成祖始以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后世称“内阁”。)内阁可以对各处上呈的秦章提出处理意见,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批准后交六部办理。九卿指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监察机构。朝安装设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为防备军权过分集中,废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为其长官。五军都督府分别掌管京师及各地卫所的军队,虽统兵,便无调遣权。兵部掌管军官的任免、升调,发布军事政令,但不统领军队。军队的调遣权最终由皇帝掌握。明朝地方行政系统为省、府(州)、县三级制。

附注:明代官员品级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 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团练指挥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

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 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作业么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省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省军区司令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明朝官阶等于现在官职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Tags:

很赞哦! ()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本栏推荐